Railway v.s. Wine Factory

鐵道v.s.酒廠
【圖3-3】「華山、齊東街、建國啤酒廠及其東側的更新地區」街區基地位置圖。底圖來源:2012《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臺北市鐵道沿線周邊都市再生策略計畫」》
1910年代的華山地區其實是臺北的近郊,亦即臺北城發展的邊緣地帶,樺山貨運驛、樟腦精製工廠、臺北酒工場(華山酒廠)便在此時落腳於此,是臺北市日治以來的東拓發展過程中,較早且較具規模的空間例證。日後臺北城的東郊陸續發展,今古蹟齊東街日式宿舍與李國鼎故居因為臺北城擁擠而在此區建築,臺北工業學校(今台北科技大學)亦設於此地。而1980年代以後光華商場成為3C商店集中地,成為引領臺灣經濟起飛的科技業在都市商業活動中的化身。
同時,建國啤酒廠與華山啤酒廠之間,其實是水與綠、新與舊鐵道交織的都市中心區位,翻開臺北地圖,沿著條條大路按圖索驥,你可以一眼認出這一段「黃金交叉」。
新與舊鐵道的交織,係指清代鐵道經經過此區,大約是八德路位置,而日治鐵道則是今日市民大道下方,二者在今日建國啤酒廠和臺北科技大學之間交會而過。

(昔日樺山貨運驛的櫛狀月台遺跡仍靜置於華山園區西側的都市綠帶當中,等待您的發現!)
水與綠的交織,綠係指大學、工業廠房、日式庭院住宅、帶狀公園集中於此,相對於鄰近基地有更多的綠化資源,另則有近期的華山大草原開闢。水則是過去灌排溝渠穿越此處,惟今日多以地下箱涵化,如臺北科技大學北側帶狀公園下方即為從安和路北上的排水明溝,新生南北路則為過去的瑠公圳與排水道逕流。
水、綠和新舊鐵路的交織,不只是都市發展歷程,在臺灣的交通建設、產業發展乃至殖民歷史上,此一交會均有其空間上的象徵意義。同時,這些交織也為此區帶來多處的的彎曲紋理,在今日臺北市城市中心處,構成一個非正交道路系統的地段。這樣的複雜紋理,實為為漫長時間下的有機成長結果,且其具有良好的空間自明效果,透過適當的引導,漫步其中很容易便可融入此一多重時空的疊合,體驗歷史的交會與濃縮。

資料來源:【台北市鐵道沿線周邊都市再生策略計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